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微信资讯 公司新闻 活动预告

两会声音|关于智能建筑发展,两会代表有话说

TIME:2022-03-14 10:40:52

3月4日、3月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分别在北京正式开幕,在2022年两会上有许多与智能建筑相关的建议,今天就请跟随小编一起回顾一下吧!

 

徐征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加快推动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

董事长徐征在今年两会上表示:体量巨大、蓬勃发展的中国建筑业,有着庞大和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前景,数字化转型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建筑产业是个复杂系统,数字化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徐征认为:“虽然建筑业企业转型与创新速度很快,但当前还存在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包括: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本支出较大、缺乏规模效应,施工现场项目覆盖率低,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不高;产业链上数字化技术协同性不高,数字化技术在项目单阶段、单系统、单项目应用较多,BIM(建筑信息模型)正向设计难普及,设计、建造、采购、运营等环节孤立存在,数据和信息难以跟随项目推进而流动,形成不易交互的信息孤岛;BIM正向设计推进过程中计价体系不健全、BIM审核和验收环境不成熟,缺乏针对性强且内容齐全的行业标准;建筑设计施工运维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缺口很大等。

 

徐征强调,要解决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深入推进建筑产品数字化和建筑产业数字化。积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持续推进BIM技术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应用,打造基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数字工地,大力建设面向行业基于BIM的智慧设计、建造与运维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

2.努力打造数字化商业生态圈。以“业务驱动、技术支撑、产业协同、政策支持、企业家意志”五个关键因素为支撑,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上下游企业,打造共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商业生态圈。

3.大力培育建筑服务商文化。数字化转型为提升建筑产品服务能级指明了方向,要积极培育利他之心,提升服务能力、源自内心自觉的建筑服务商文化,主动为社会提供智能化的绿色工程产品和服务体系,促进建筑与自然、人的和谐。

4.加快培养数字化高端跨界人才。充分利用我国建筑业企业平台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持续引进和培养建筑信息技术、工业软件设计等相关领域高端跨界人才。

同时,建议政府出台智慧设计、建造、运维、更新标准体系,研究制定BIM计价政策、规范BIM正向设计相关费用,研究制定BIM审核验收政策以及兼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行业相关标准,大力支持传统行业自主创新研发集成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数字化平台,打通产业发展的“信息孤岛”,着力推进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朱惠英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
建立健全建筑领域碳排放核算体系

“构建碳排放核算体系是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建筑领域在碳排放数据量化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必须建立健全建筑领域碳排放核算体系。”在朱惠英看来,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以数据为导向的建筑能耗统计制度不完善。

2.是能耗统计数据获取困难。

3.是实施能耗统计的制度动力不足。

此外,关于建筑节能低碳标准建设体系的研究较少且深度不足,无法满足当前“双碳”目标背景下城乡建设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建筑碳排放数据共享机制尚不健全。一是在实际操作中,官方掌握的建筑能耗相关数据极少公开,如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报表数据、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数据等均未公开。二是建筑用能、用气、用水、用热等数据共享渠道尚未打通。三是碳排放核算基础数据欠缺。四是全国统一的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平台尚未建立。

对此,朱惠英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健全建筑能耗统计、数据监测与计量体系。建议强化以能耗数据为导向的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破除目前跨部门、跨行业获取和共享数据难的障碍。

2.构建城乡建设各领域各层级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各地建筑节能服务产业的水平,构建节能节碳量核定制度,引导地方成立节能节碳量核定机构,并对核定结果承担主体责任。

3.搭建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数据共享机制。建议推动能耗监测、能效测评、能耗统计等相关统计监测数据信息的深度融合,多手段发布能耗信息,提高建筑能耗数据的透明度,提升可视化水平,提高数据应用效率。

 

王美华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

加强跨行业协作推动智能建造高质量落地发展

在新时期,推动智能建造发展,被认为是建筑业摆脱传统粗放型建造方式的主要途径。“智能建造不仅带来了工程建造技术的变革创新,而且将从产品形态、建造方式、经营理念、市场形态以及行业管理等方面重塑建筑业。”

王美华分析认为,智能建造难以有效落地,有各方面的原因:行业间存在无形知识壁垒,跨行业融合难。目前,智能建造领域以工程建设方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可把握需求,但无法突破多环节、多主体、多行业、多专业协同的困境;以信息技术方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可依托新理念新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效,但无法有效把握需求。虽然近年来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但仍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设计平台、成熟的行业互联网平台以及智能生产和施工装备与平台。

王美华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构建跨行业多方协作机制在顶层设计上,构建集设计、生产、物流、施工、信息、装备等多行业、多专业的联合攻关团队与协作机制;加大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基础软硬件开发、智能系统和设备研制、项目应用示范等的支持力度;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统筹协调,推动解决智能建造发展的瓶颈问题。

2.加强技术与平台研发,明确智能建造的发展模式在前端基础技术关键环节,鼓励自主研发,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支撑智能建造的有效实施;明确分阶段发展模式,协同前后端软件与硬件共同发展,加强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和创新施工设备的深度融合,提供适用于建造过程特殊需求的一体化产品。

3.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打破行业间知识壁垒通过高等院校重塑专业体系,培养智能建造复合型人才,选拔兼顾工程建设和信息化技术双领域的专家型人才,按需进行智能建造知识的定向培训,补短板,突击培养成熟人才,助力智能制造落地。

4.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新领域高效快速发展采用政府鼓励引导的方式,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建造模式赋能龙头企业,鼓励建设主体开展智能建造创新示范试点,重点评估分析智能建造实施难点及项目效益;构建国际化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国际交流,推进开放合作,营造智能建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

上一篇:: 跨界碰撞|数字技术驱动绿色建筑运维管理

下一篇:: 行业动态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照明工业 控制系统 风机盘管 我乐家居 串串加盟 建滔地暖 在职硕论 数据安全 刑事律师 展会搭建 免烧砖机 神锤定制 木屋别墅 柱塞 MBR 3d扫描 硫酸亚铁